close

星期天下午,跟娘還有三小姐在某間廟前站了四個小時,
守著,看大大小小的神轎、轎班跟家將來拜廟。
三年一科的東港迎王,轉眼又成了進行式。
大街小巷無一不是神轎、轎班在穿梭,還有不絕於耳的砲聲鑼鼓喧天跟煙霧瀰漫。
七角頭的來到表示迎王遶境中的高潮差不多要來了。
{###_ilvaym/44/1627857983.flv_###}
雖然每個轎班過去都會有此起彼落的炮竹聲襯托,但我們殷切期盼的最終,終究是大千歲。

後來,是走路回家,半個小時的步程,在途中,看見貼在佈告的榜文,
煞有其事的手寫、煞有其事的用印、煞有其事的佈告,
我想,只有了解地方文化的人才知道,這並不是一場熱鬧的集會而已。

今天,請了假,因為繞境的路線是二小姐家所在的區域。
以前,二小姐的家前會看見很來回多次繞境,
但是因為道路越闢越多,在希望遶境可以條條道路都走過的前提下,
二小姐家前可以看到遶境隊伍的次數越趨減少,
遶境隊伍要繞的大街小巷則是越來越多。
曾經遶境的隊伍被分為甲乙二組,有家將、陣頭表演的被放在乙組,
因為祂們被認為會拖延遶境、晚上入廟的時間,
但老實說,二小姐很期待的是陣頭、家將的表演,
神轎再怎麼雕琢、裝飾華麗,終究是死的。
{###_ilvaym/44/1627857985.flv_###}
2009 己丑正科遶境隊伍不再分組了,但很奇怪,有陣頭表演、家將的隊伍變少了......

七角頭之前,是馱著官印的王馬,
猜王馬是有特別經過挑選的,因為王馬都很漂亮,
要跟著遶境走完全程的王馬在路過之前,
會有人先通知王馬要到了,不要放鞭炮,以免馬受到驚嚇。

這是七角頭轎班之一,長長的隊伍,
前頭有七支涼傘,神格越大的廟宇,涼傘數越多。

涼傘之後,便是千歲王爺的神轎。
每科迎王,都會有五位王爺代天巡狩,但只有大千歲會有姓氏,
迎王第一天請王儀式中,為的就是確認大千歲的姓氏與蒞臨。
神轎有很多種,但這種造型的二小姐覺得最具氣派與氣勢。

遶境的轎班經過,本來就會鞭炮批哩啪拉跟炮竹咻咻咻的響,
但是七角頭來了,表示大千歲也要來了,鞭炮跟炮竹不燃放到響徹雲霄跟煙霧瀰漫怎麼罷休?
{###_ilvaym/44/1627857984.flv_###}
放一段大千歲經過的影片,但是二小姐自己都看到頭暈,
因為拍的時候閃人、閃車,晃來盪去的,超級飄移,
結果當然人頭跟車子避免不了的充斥。
不曉得這個問題怎麼解,因為每科都讓人不解與抱怨,
從來都不徹底的交通管制,只見大車小車來來去去,
讓遶境隊伍很不順暢、讓有心攝影拍照的人很哀怨、大概讓行車的人也很碎唸,
東港又不是只有一條路,封個一天,會怎樣????!!!!
主辦單位糟糕,執行交管的單位也很糟糕,
非得遶境隊伍、大車小車全打結在路中間亂七八糟????!!!!
超級超級沒執行力的這個名為交管失敗的怨念。

知道己丑正科有出版這份七角頭的地圖時,
立即請爹娘去幫忙拿,二小姐本來很期待,
因為聽說背面有明信片可以寄。

地圖本身還算質感,但明信片就令人失望了,
因為二小姐以為明信片會是迎王相關的圖片,但其實就是七角頭地圖的一隅,
而且紙張本身不是硬圖卡的材質,並不適合做明信片。

看不到這次迎王有什麼週邊產品,翻了自己的櫃子,
2003年癸未正科時的週邊產品二小姐收集了一袋,
(奇怪著,二小姐對2006年丙戌正科的週邊也沒什麼印象......)
那個時候東港迎王被用「王船祭」的名稱廣為觀光宣傳著,
也許因為搭配官方有心的觀光宣傳,所以週邊也較有規模的出版吧,
時間久遠,想不起來了......

圖片翻攝自2003年東港「王船祭」導覽專刊
有心的東港子弟要求正名著,
三年一科的是東港「迎王」(請用台語發音),不是「王船祭」,
我們並不是為了祭拜王船才有這三年一次的盛大活動,
最終熊熊火焰燃燒中的王船,是要將我們希望消去的災厄瘟疫帶回天河的倚賴。
二小姐沒看過其他地方的王船,但東港的王船真的很漂亮,
以前徹夜守候看過一次燒王船,烈焰中,
那些日子以來對迎王的準備與幾天之中的遶境忙碌,
鞭炮隆隆、煙霧瀰漫的視聽與舉鄉舉辦大事亢奮的心都隨著王船的燒盡一起歸去。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