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11.25 水曜日
如果,還有踏上直島的那麼一天,我甘願,把我的時間都靜滯在地中美術館。
這樣,夠不夠表達地中美術館帶給的震撼......
而其實,我真正可以帶給大家的,只有這一張門票,這是我在地中美術館唯一留下的影像,
把背包鎖在售票處的置物櫃後,便雙手空空的踏上前往地中美術館的小路。
也因此,在美術館內,我完全不能消費,只能在回到售票處的時候帶幾張明信片走,
還好那邊有明信片可以買,才能把記憶留住,把所見和心情分享給台灣的朋友。
◎(英日文)地中美術館 官方網站 http://www.chichu.jp/

◎圖片來源:(日文)地中美術館 官方網站 http://www.chichu.jp/
即便是購票,也不是登門入室就可以很商業的交易,
穿著白色制服的工作人員,將我跟後面的來客請到一旁的室內,
開始講解,但他究竟說了些什麼,我完全不懂。
講解完畢,才又讓我們回到購票處買票。

◎圖片來源:(日文)ウィキペディアフリー百科事典 地中美術館
http://ja.wikipedia.org/wiki/%E5%9C%B0%E4%B8%AD%E7%BE%8E%E8%A1%93%E9%A4%A8
循環巴士的下車處就在美術館的售票處,但要到美術館的入口,必須再走上一小段路,
安藤忠雄在這段路上還安排了蓮池迎接來訪的人。
感覺,好像走進一棟建築物。

◎圖片來源:(日文)地中美術館 官方網站 http://www.chichu.jp/
也是,也不然。

◎地中美術館 DM 翻拍
地中美術館的真相,是這樣。那麼,我究竟走進了哪裡?

◎地中美術館 DM 翻拍
誠如所見。B1。B2。B3。

◎地中美術館 DM 翻拍
◎左上圖片來源:(日文)地中美術館 官方網站 http://www.chichu.jp/
安藤忠雄賦予地中美術館如是讓人驚嘆的,
是地表看不出她的外型,地下三層卻蘊含了她豐富的內涵。
◎(中文)安藤忠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8%97%A4%E5%BF%A0%E9%9B%84

◎地中美術館明信片翻拍
走在裡面,安藤忠雄擅長的清水混凝土帶來的是灰色幽暗的陰涼感。

◎地中美術館 DM 翻拍
然而沿著路徑繞碰觸中庭時,卻又可以看見日照明亮了綠色的植栽。
光與暗之間的對比,不正是這座建築被構築的概念。

◎地中美術館 DM 翻拍
◎右上圖片來源:(日文)地中美術館 官方網站 http://www.chichu.jp/
而這樣的概念,特別是「光」,在美術館內的其他展出空間,更是強烈。
我第一個被震撼的,是這裡。
那巨大的光亮,巨大的牆面,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感覺好像從一座水泥叢林突然闖入了遼闊的高崗,一片光明。
即便那天灰灰冷冷的,
抬頭一望,被挖空的天井仍然為此帶來了無限明亮的光源,
好一個 Open Sky ,天的確是開了,
我在不曉得是不是真要給人使用的大階上坐下,
就這樣抬頭望了好一會兒,
最後把眼睛閉上,心也飛了。
就這樣放空,也不是沒有可能。只是初來乍到的我,時間有限。

◎圖片來源:(日文)地中美術館 官方網站 http://www.chichu.jp/
再轉回室內,其實並沒有發現這藍色的螢光也是藝術的展現之一,
我以為,它是建築的本身,因為它是很自然的存在,並不像其他的設計那麼突顯。
該自陳嗎?
由此可見,我不是一個仔細看DM的人,
或者該說,我不但沒方向感,還是個連平面圖看半天也不甚清楚的人,
是用瞎子摸象的方式在這裡探索著。

◎地中美術館明信片翻拍
◎下方圖片來源:(日文)地中美術館 官方網站 http://www.chichu.jp/
神奇的魔術來囉!!
不曉得看官都看見什麼了?
一座黑色的台階、一個填滿藍色的方塊在一面紅色的牆中間?
工作人員講述著等等要我們做的事,我當然是聽不懂的,
這裡體貼外國人的方式是準備一份外文的說明,
韓文是必要的、英文也是一定的,在日本不一定有中文服務,
但那份外文說明就剛好有中文,真好。
按工作人員指示的一步一步拾階而上。然後,不是碰壁,
而是伴著對空間懷疑的恐懼和不安感,把手伸進那藍色的方塊,然後把腳也跨進。
貞子是從電視中爬出來了,我們卻是穿進牆裡面了。
所有的人都驚嘆著,發出「哇~」的聲音。
牆裡面,是另一個空間,我遊走著,像進入奇幻世界似的,東摸摸西碰碰,
好像伸手就會摸到一個實體,但其實是個空,
真觸覺到了什麼,心中卻又會充滿「咦?我摸到的是真的嗎?!」的不踏實感,
是光影的視差吧,我不是專業人士,也無法詢問工作人員什麼,
當一起探險的人跟工作人員侃侃而談時,我只能繼續遊走。
這種時候,就會懊惱我怎麼不會日文,
有心想更深入的知道些什麼,
或遇到熱心的大叔大嬸跟我聊了一路的時候,
不是啞口無言,就是鴨子聽雷傻笑,
多希望外文跟中文程度一樣優異呀......
直到再次穿過那藍色的方塊時,全身的驚奇依然活躍著。

◎圖片來源:(日文)地中美術館 官方網站 http://www.chichu.jp/
地中美術館內的設計與展示未必人盡皆知,但讓人津津樂道的有名之處,
正是印象派畫家「莫內」晚年常畫的的「睡蓮」,有真跡在此。
但是,震撼我的,不是莫內的畫,我對美術並無所學。
◎(中文)Claude Monet 克勞德·莫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6%B4%9B%E5%BE%B7%C2%B7%E8%8E%AB%E5%85%A7

◎地中美術館明信片翻拍
震撼我的,是再次被展現的巨大。
一個一個小小的白色馬賽克磚,砌成了這一室要把人吞沒的白。
盡情想像自己的渺小被微縮在這個純白無瑕的空間裡,
就正對著由二幅油畫組成、合成6公尺長的「睡蓮の池」,
不用向前,就停駐在那裡,動也不動如我,
彷彿一種信仰,虔誠地仰望著讓我折服的殿堂。
要與這裡的地親吻,必須是脫去鞋子、換上專用的拖鞋,
沒有驚嘆、沒有喧嘩、沒有疑問、沒有交談,
只有無聲的身影,在這白宮演出個人對藝術欣賞的默劇。
沉靜的睡蓮,需要沉靜的靈魂欣賞。
於是霎時,我們都成了蓮池底下慢游的魚,
游過純白發亮的池底,游過一叢又一叢的水草,
偶爾抬眼,凝望那沉靜的蓮。

◎地中美術館明信片翻拍
◎下方圖片來源:(日文)地中美術館 官方網站 http://www.chichu.jp/
可以誠實的說我不懂這裡嗎?
灰色的清水混凝土壁面,黑色的巨大球體,一個又一個的金色柱體,
我走了上去,又走了下來,
「Time/Timeless/No Time」,是回來看了網友的分享,
才有所意會的設計。
美國藝術家華特‧德‧馬瑞的作品 【Time/Timeless/No Time】較為抽象,
主要表現時間的風貌和特性,
展覽空間中央置放著黑色花崗岩球體,旁邊圍繞金色柱體,
日光從東西向的天窗灑入,光影隨著太陽的走向,產生日晷般的作用,
人在裡面走動,會因站立的位置而改變影子的投射方向,
而這些變化,又隨著時間和不同參觀者的介入,產生不同的風貌,
而這些改變,都反射在中央黑色花崗岩球體的表面,
因此看似安靜的空間,隨著時間的流逝,處處皆充滿著豐富的空間表情。
◎(中文)網友分享
http://blog.roodo.com/studio3x3/archives/4767833.html
而這裡,是我在地中美術館最後的觀覽,
受限於循環巴士的班次,我必須離開了,
我在地中美術館停留的時間,著實不夠我認為可以徜徉的,
如果,還有踏上直島的那麼一天,
就把我的時間都靜滯在地中美術館。
我甘之如飴。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