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11.13(四)

這一天的足跡,在我看「明成皇后」常常聞見的「雲峴宮」 【註01】
那個左右李氏朝鮮末代政局、呼風喚雨和媳婦明成皇后 【註02】 幾番對立的興宣大院君 【註03】 的住所。



雖名之為「宮」,但是雲峴宮的入口小小的,彷彿一般住家。



這是雲峴宮現在的規模。

朝鮮第 25 代國王哲宗 【註04】 過世後沒有子嗣,
從宗親中選出大院君的嫡二子繼位,即為後來的高宗 【註05】

高宗在雲峴宮住到 12 歲,即位後擴建雲峴宮,才有後來看到的二老堂。



雲峴宮的門票才 W.700,很便宜,我到的時候並沒有其它參觀的人。

這是入口進來右側的房舍,找到可以自拍的點,就來拍個照吧。

經理問我怎麼自拍的,他提醒了我,
原來我以後可以帶桌上型的小腳架,
自拍的時候高度和角度的彈性就大一點,
不用像這次一樣,要有適當的平台才可以玩自拍,
而且之前曾經提過,
我全程仰賴我的護唇膏把鏡頭往上撐出一個角度,
所以我說,我的自拍照多是固定的角度和背景,
但那也跟我去的多是那些古宮有關吧。(笑,我的自拍照一堆古韓屋的簷廊!!)



雲峴宮的房舍裡有放一些穿著韓服的假人,
或許是為了擬真,但我就是覺得突兀,
不針對雲峴宮,任何放了假娃娃的地方都失去美麗的丰采了。



我在二老堂東側自拍。

來了個西裝筆挺的韓國先生,對等著 10秒 自拍倒數的我說著「きもち」,
把我當日本人了,說著不是,我不是日本人,是台灣人,
在韓國,常常說著我是台灣人、我從台灣來的話,
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國人,就是台灣人。

きもち的漢字是「気持」,意思是心情,怎麼唸呢?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ki mo chi」奇蒙子啦!!



老安堂是建於 1864 年的房舍。



我很喜歡在老安堂由下往上自拍,腳大大的感覺,
可是不曉得為什麼,臉都是面無表情,僵的,笑不出來了?



再來二個假人,
左下角的服飾如果看韓國的古裝劇會很常看到,
那些宮女常常都這樣穿。

不確定以前的朝鮮人住所是否真的都這麼狹隘,
看過那些韓屋,有個心得就是朝鮮人的房間都小小的,
天花板也矮矮的,沒有挑高寬敞寬闊感。



雲峴宮其實不大,木色戴著舊意的色調,
散發出的古樸氛圍,不知道雲峴宮歷史的人,
怎麼遙想百年前大院君的政治中心、主導國家政事緊張氣氛的宅邸?



我很喜歡的照片之一,就喜歡這古樸的氣息。



雲峴宮的主人是大院君,當然要介紹他的生平。

興宣大院君,本名李昰應(昰唸ㄒㄧㄚˋ), 生卒年 1820-1898,
嫡二子被選作國王繼位後,因年紀尚小,不能親理政務,
由李昰應贊襄政務,號興宣大院君。


大院君主張鎖國,
跟認為應該和日本外交的媳婦明成皇后政治立場大相逕庭,
公媳倆一度互爭權利,
明成皇后被日本人殺害後,甚至被日本政府利用作為魁儡,
最後被流放。

大院君留給後人現在看到的景福宮,
任辰倭亂時被摧毀,荒廢了很久的景福宮,
就是在大院君的主張下勞民傷財重建而成。



大院君的生平大事表,但都寫著韓文,一邊是他的生平,一邊是相對的國際大事。



這是大院君被封為大院君的聖旨嗎?
道光 25 年,相當於西元 1845 年,距今 163 年前。



鎖國壤夷的主張。



雲峴宮是高宗生活到 12 歲的地方,也是 16 歲和明成皇后舉行婚禮的地方。

現在,每年的 4 月和 10 月的第三個星期六下午,
都會在雲峴宮舉行「明成皇后嘉禮」的活動。

「嘉禮」意指君王的婚禮或登基大典,或是王世子、王世孫、皇太子、皇世孫的婚禮或冊封典禮。
由於這是國家的重大典禮儀式,所以長達數月的準備及動員上千人的規模是正常的。
朝鮮時代王室婚禮的進行步驟、規矩,不但嚴格且複雜,婚禮的進行步驟更是完整地被制定為國家準則。

韓國傳統婚禮中,新郎必須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這個風俗就連是一國之君也無法例外。
但是一般的住宅對於君王浩大的迎娶隊伍而言,顯的過於狹小,故設立了「別宮制度」,
即在別宮舉行王室婚禮,因此高宗與明成皇后的婚禮便在雲峴宮舉行。

由朝鮮時代君王出宮時象徵的黃龍旗、五方旗、六宗旗等,
傳統宮中服飾及裝備等的「御駕行列」展開婚禮序幕,
接著是明成皇后接受冊封的「妃受冊儀式」,
及高宗迎接王妃的「親迎儀式」等,整個典禮進行長達二個小時。

照片中左圖就是舉行嘉禮時國王和王后穿的服飾。

11 月到韓國,很多表演活參觀都會無緣參予,
來年提前到10月,或許就可以看到這一場重現朝鮮時代王室婚禮的盛況。



參觀完雲峴宮,去了仁寺洞,不是我特別喜歡仁寺洞,
而是下午 2 點有一場預約的中文導覽,我要打發時間。

雲峴宮在 NO.328 安國站的 4 號出口,仁寺洞在 6 號出口,繞一下就到了。

非假日中午的仁寺洞,還是很多人。





仁寺洞有不少藝術的櫥窗。



但更多的是這種賣大同小異紀念品的店。



走一走,決定去在附近的曹溪寺【註06】
曹溪寺是韓國禪宗的中心,
既是佛門聖地,我這個只想拍照、沒想禮佛、感到罪惡的旅人,
隨手拍了幾張照片就來去匆匆的離開了。



後來,回到轉角處吃빼빼로餅乾當午餐,
然後看見一個大哥吃喝完就把東西遺下,
在首爾,常常看見被隨手留下的東西。



宗廟 【註07】 的徒步中文導覽,是首爾觀光課幫我改的,
我到的時候,剛好一對香港來的男女也在張望,
搜尋的表情大概是找人共通的表情吧,
我們都開口問了彼此是參加導覽的嗎。



這是宗廟入口,等候著那天導覽景福宮的高婆婆,但是她並沒有出現。

我跟兩個香港朋友都不曉得哪裡出了問題,而我們都沒把婆婆的聯絡電話帶在身上。

在一般宮殿的三道,中間突起的部份是國王專用的,
但在宗廟,死者為大,那是給已故國王走的,
東邊是現任國王的,西邊則是世子(地位相當於中國皇室的太子)的。




這從入口進去左手邊的池水,雖然水面都是落葉,但也有著紛亂的美。



再來一張等不到人的楓葉照。之後就要介紹宗廟了。



我們等了半小時,婆婆都沒有出現,剛好下午 2 點 30 分有一場中文導覽,我們就聽那場既有的導覽了。

這是宗廟的區域圖,大塊的建築是正殿、比較小的建築區塊是永寧殿 。



祭祀已故國王的做法是從中國傳來,但將這一傳統保持至今的却只有韓國的宗廟。
宗廟祭祀樂,由器樂、歌曲、舞蹈組成,500年前的旋律至今仍在傳唱。
這可謂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綿綜合性儀祀文化,每年5月的第一個週日都可在宗廟此看到祭祀典禮。

1995 年,宗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宗廟祭祀禮儀式跟祭禮音樂也被列入「世界無形遺產傑作」。



導覽的姊姊說,祭祀用的器皿,有些是四百年前的,歷史悠久而且保存的讓人驚嘆,



前往正殿途中經過的柿子樹,這一天是韓國大考的日子,導覽的姊姊說這一天都會比較冷。



雲彩,是要給先人乘踏的。



拾階而上,望見的是這番迴廊,禁足不得再往前。



面對正殿的左邊和右邊,看得出其中的差別嗎?

導覽的姊姊說,左邊的是四百年前的建築,右半部則是後來擴建的,
原來朝鮮太祖李成桂 1394 年創建景福宮後也建了宗廟,
因為後來王室的傳承逐漸壯大,
原來的規模不敷使用,才擴建了右半部。



我忘了那一邊的柱子是上下都稍微窄一點的木頭,另一邊則是上面窄的柱子,
總之,本來的正殿跟擴建後的部份,建材是不太一樣的。



面對正殿,左邊是四百年前的建築,右邊則是後來擴建。

還是拍不進全部,我很喜歡我的的 FUJI FD31,
它比前一台一直由阿步代言的 P 牌相機好用,
畫質不錯,胖瘦適中不會讓容易手晃的我難以掌握,
電池更是超超耐力的,本來對我來說唯一的缺點就是它用昂貴的 XD 的記憶卡,
但這一次出去,讓我感嘆它缺少了廣角的功能。

 FUJI FD31 二歲了,外表還很新,電池還是很持久,
為了出國我還買了二顆電池跟另一張 2G 的記憶卡......

實在是沒有理由把它打入冷宮......



正殿前的廣場。
廣場左前方的是功臣堂、右邊是七祀堂,
FD31 的缺憾,拍不進來。



典祀廳,是準備宗廟祭祀相關物品的地方。



這小小的焚爐,是祭祀完畢要焚燒祭禮用的,我說,會不會太小了?



這是正殿祭祀的 49 位國王和王后,
我知道的國王有 11 位,有幾個王后也略知一二,果然是比較有名有建樹的才放在正殿祭祀。



滿地的落葉。穿過這個門就是永寧殿嗎?我也不大記得了。



永寧殿,和正殿其實很像,但是規模比較小,
外觀上,正殿是長長的屋脊,永寧殿中間卻有再突出一個屋簷,
不曉得在建築學上要怎麼形容。

左邊不敷使用的正殿擴建後,還是無法供俸越來越多的國王王后牌位,
朝鮮世宗 3年(西元 1421 年)就在旁邊增建了永寧殿,
把比較有建樹功績的國王王后牌位放在正殿,
比較平凡的國王王后牌位共 34 尊移到永寧殿,
此外,永寧殿還有太祖李成桂的四代祖先牌位。

特別說明,被廢黜的燕山君 【註08】 跟光海君【註09】 ,不在其列。



這是永寧殿祭祀的國王王后,我只知道 1個國王跟末代的英親王,其他的,真的連聽都沒聽過,
當真是默默無名的,才被移往偏殿。



導覽結束,二個香港朋友、我跟導覽的姊姊合照,
導覽的姊姊講話有大陸腔,她說她在天津住了2 年,
後來回國的時候翻筆記才想起來,
不曉得她是不是導覽駱山城廓的金老師要我到宗廟時可以打招呼的那位中文導覽人員?



導覽的姊姊告訴我們,宗廟北邊是昌慶宮 【註 10 】 ,兩處的後門相通,門票也通用。這是前往昌慶宮時拍的。



那個時候,已經快下午 4 點了,冬天的參觀時間只到下午 5 點結束。



要進入宮殿的正殿,流經正殿的正門和供電大門之間的禁川是必經之路。
玉川橋,就是在禁川上建造的橋樑,
建於朝鮮成宗 (就是「王與我」裡面那個國王)【註11】  14 年(西元 1483 年)。





昌慶宮為 1419年 建築,最初叫「壽康宮」。
1483年修繕後,改為現在的名字「昌慶宮」。南側面向宗廟,西側鄰接昌德宮。
1909年日本人拆除了昌慶宮的宮門和牆,建立了動物園和植物園。
1911年改建為博物館,讓一般人觀覽,並將名稱降格為「昌慶苑」。
1984年修復原來的建築,改回原名「昌慶宮」,並指定為大韓民國的第 123 號史蹟。

明政殿,是昌慶宮的正殿,建於 1483 年,
朝鮮時期大部分的宮殿都朝南,只有明政殿朝東,
因為宗廟在昌慶宮南邊,根據儒教的習慣,是不能朝宗廟開門的。
國王在這裡接受朝臣的拜見或舉行即位典禮,
目前列為國寶第 226 號。



明政殿的內部,陳舊不已。



花階,是為了排解深宮內院的女人們的寂寞用的,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她們,只能觀賞花階上的四季變換。



歡慶殿(上)跟景春殿(下)。

歡慶殿,是朝鮮中宗(「大長今」裡面那個國王)【註12】駕崩的地方,
英祖 【註13】 也把這裡當成便殿使用過,後來,王世子(思悼世子) 【註14】 在此處理政務。

景春殿,是1752年朝鮮正祖(「李祘」中的正祖李祘) 【註15】 出生的地方,
1504 年仁粹大妃(「王與我」中那個很不喜歡媳婦的成宗生母)
【註16】,
1701年仁顯王后(「明成皇后」中明成皇后引以為念要自己效法刻苦忍耐的例子)【註17】在這裡去世。
景春殿的匾額是朝鮮純組 【註18】 的御筆親題。



養和堂(上)跟通明殿(下)。

養和堂是朝鮮哲宗 【註19】 妃哲仁王后去世的地方,匾額是純組的御筆親題。

通明殿是政殿兼寢殿和宴會場所的地方,特色是有屋頂而無屋脊,可惜我沒拍出來。



現代人看到有水的地方就愛丟錢當許願池。



迎春軒‧集福軒。

迎春軒是正祖居住的地方,1800 年他在這裡駕崩。
集福軒是1735年思悼世子、 1790 年純組出生的地方。

我在昌慶宮的宮殿,看到的多是生生死死的介紹。



迎春軒‧集福軒後方的石階,往上走,有另一番風景。



風氣台是測風向的設備。



成宗胎室碑。

胎室,是用來保存王室成員胎盤的地方。
偌大的石碑後,刻著「成化」、「萬曆」、「順治」、「道光」等中國明清的朝代年號。



春塘池,是近代日帝時代建造的一座荷花池,1986年重建昌慶宮時改造。



以前這裡有舉行射箭、科舉的春塘台,由於位於春塘台的前面,所以叫做春塘池。



美不勝收。



這個大溫室,建於1909年,主要陳列熱帶觀賞植物等稀有直物,不過趕時間的我沒進去參觀。
隔天參觀昌德宮 【註20】 的時候,我還有看見它的背影。(昌德宮與昌慶宮相連但不相通)







昌慶宮的地形起伏,滿地落葉、顏色分明、風情萬種。



一個小時內,匆匆遊覽昌慶宮,
沒有參予到中文導覽、沒有細細品味,
當天已染起霞紅必須離去之際,仍是走馬看花而已。







【註01】雲峴宮 http://go2.tw/pdm

【註02】明成皇后 http://go2.tw/n3o

【註03】興宣大院君 http://go2.tw/pdn

【註04】朝鮮哲宗 http://go2.tw/pdp

【註05】朝鮮高宗 http://go2.tw/pdo

【註06】曹溪寺  http://go2.tw/pet

【註07】宗廟 http://go2.tw/pf1

【註08】朝鮮燕山君 http://0rz.tw/d21nP

【註09】朝鮮光海君 http://0rz.tw/955eQ

【註10】昌慶宮 http://0rz.tw/7c5a6 

【註11】朝鮮成宗 
http://0rz.tw/a25eV 

【註12】朝鮮中宗 
http://0rz.tw/1721h

【註13】朝鮮英祖 
http://go2.tw/nxd

【註14】思悼世子 http://go2.tw/nox

【註15】朝鮮正祖 http://go2.tw/nt6

【註16】仁粹大妃 http://0rz.tw/385fI

【註17】仁顯王后 
http://0rz.tw/6b5ej

【註18】朝鮮純祖 
http://go2.tw/nxo

【註19】朝鮮哲宗 http://0rz.tw/845c3

【註20】昌德宮 
http://0rz.tw/775b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lvaym 的頭像
    ilvaym

    あい‧知恵‧ほほえみ‧きれいな旅行‧

    ilvay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